一、白条猪价格走势
本周,白条猪批发的平均价小幅波动,周环比略有回升。
6月20日,新发地市场白条猪批发平均价是17.40元/公斤,比上周同期(6月13日)的17.25元/公斤上涨0.87%;比上月同期(5月20日)的17.65元/公斤下降1.42%;比去年同期(6月20日)的22.0元/公斤下降20.91%。周环比微幅上涨;月环比小幅下降;年同比大幅下降。上周,价格同比下降26.12%,本周同比降幅有所缩小。
本周,日均上市量为1646.86头,比上周(6月7-13日)的1637.57头增加0.57%;比前2周(5月31-6月6日)的1755.43头下降6.18%;,比前3周(5月24-30日)的1832.43头下降10.13%;比前4周(5月17-23日)的1758头下降6.32%。
去年同期日均上市量为1642.86头,年同比增加0.24%。上周同比增加3.87%,本周同比增幅大幅缩小。同比增幅明显缩小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同期周环比增加了4.20%,而今年周环比仅仅增加0.57%,使得本周日均上市量同比增幅明显缩小。
本周,日均上市量与去年同期不相上下,增幅微乎其微,主要原因是本周每天的上市量都有比较明显的波动。近期,猪价比较坚挺,但是运抵市场以后,屠宰厂的白条猪又“卖不上价”,屠宰厂及屠宰厂的代理商在批发过程中基本上“赚不到钱”,使得屠宰厂或者屠宰厂的代理商随时调整每天的上市量,经常是多一天少一天,使得日均上市量环比增幅很小。屠宰厂或者屠宰厂的代理商既不敢增大上市量,也不敢压缩上市量。因为上市量一增加,就有可能卖不完,最后剩下的就要降价处理,给自己增加亏损;也不敢减少上市量,如果自己减少了上市量,肉价就有可能上涨,自己失去了赚钱的机会。所以,每天的上市量都比较紧凑,不敢多也不敢少,需要根据前一天的销售状况随时调整。
在上市量反复调整的状况下,本周白条猪批发的平均价也是涨一天落一天,价格反复波动,本周价格波动的频次是比较频繁的。
目前,肉类消费进入淡季,毛猪的供应处于充足的状态,白条猪的供应能力也是比较充足的,肉价难以出现反弹的机会。不过,由于养殖成本的支撑,肉价也难以出现连续走低的状况。
上周,政府相关部门启动猪肉的收储程序,有一点是比较值得关注的,就是收储的白条基本上是属于标猪的白条,这给养殖场做出了比较明确的提示,就是要注意毛猪的单重。有时候,我们感觉毛猪存量的数量不是那么过剩,但是由于单重增加,反映到猪肉上,反映到酮体上,猪肉还是过剩的。目前猪肉的供应实际上就处于过剩的状态,只不过这种过剩被压栏和二次育肥给掩盖了,而压栏和二次育肥,实际上给养殖业埋下了潜在的危机,也会带来猪价较长时间的波动。所以,优化养殖模式、降低养殖成本、合理控制养殖规模也是人们需要反复研究的课题。
6月11日政府相关部门启动白条猪的收储,收储的数量并不很大,但是也等于做出了一些宣示,即:减重、减少二次育肥;控制产能,现有产能需要适当压缩;拉抬价格,避免价格继续走低,要有所回升。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白条猪单重仍然较大,绝大部分是压栏造成的,应该尽快减少压栏现象;二次育肥也是出栏毛猪增重的重要途径,要认识到二次育肥干扰了猪价的正常走势;目前能繁母猪存栏量充足,导致供应过剩,大型养殖企业带头控制产能;要适当拉抬一下猪价。从那以后,猪价确实止跌企稳,屠宰厂确实也想要提高白条猪的出厂价。但是,屠宰厂既要增加销量,又要提高出厂价,市场的接受度较低,以至于提高出厂价有一定的难度。本周价格周环比有微幅上涨,主要原因还是控制上市量的结果。所以,短时间内,肉价不具备连续上涨或者连续下降的走势,肉价仍然处于“涨又涨不起来、降又降不下去”的状态,价格难以出现比较明显的波动,仅仅是反复调整而已。
二、鸡蛋价格走势
本周,蛋价大幅反弹。
6月20日,新发地市场鸡蛋批发平均价是6.16元/公斤,比上周同期(6月13日)的5.43元/公斤上涨13.44%;比上月同期(5月20日)的6.70元/公斤下降8.06%;比去年同期(6月20日)的7.23元/公斤下降14.80%。周环比大幅上涨;月环比大幅下降;年同比大幅下降。上周,年同比下降34.02%,本周同比降幅大幅收窄。
上周蛋价触底以后,本周开始大幅反弹,周环比有13.44%的涨幅,反弹的幅度确实比较大。
拉动蛋价反弹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因素:一方面,前期一些中小养鸡场淘鸡的力度确实比较大,甚至鸡龄只有300多天的蛋鸡也被淘汰掉了,产能确实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。上周我们曾经谈到:“如果近期淘鸡的力度过大,随后蛋价有可能会快速反弹”;另一方面,由于蛋价确实非常低,一些鸡蛋储存商开始出手,加大了鸡蛋收储的力度,一些富余出来的鸡蛋,没有流入市场,而是流向了冷库,减轻了市场的销售压力。在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,蛋价没有经历止跌企稳的过程,而是一下子就进入到快速反弹的阶段,蛋价走势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拐点。
但是,按照目前的产能来看,到底还存在不存在产能过剩的状况,还需要进一步观察,总体感觉是供应过剩的程度已经有所减轻,而蛋商出手也快速扭转了供应过剩的现象。一旦储存商完成储存,到那时才能判断出鸡蛋供应与需求是否得到平衡。现在还判断不出来。
三、蔬菜价格走势
本周前期,蔬菜的整体价格稳步回升,周后期缓慢回落。
6月20日,新发地市场蔬菜加权平均价是2.64元/公斤,与上周同期(6月13日)的2.64元/公斤持平;比去年同期的2.63元/公斤上涨0.38%。周环比持平;年同比微幅上涨。上周,价格同比上涨3.94%,本周同比涨幅明显收窄。
本周前期菜价上涨,主要原因是周前期北方产区经历了一轮较大范围的降雨,降雨影响了采收,使得一些蔬菜的供应不足,价格涨幅比较明显。当时,价格上涨的主要是鲜嫩蔬菜,耐储蔬菜的价格则相对稳定。在批发市场,鲜嫩蔬菜的耐储性较低,上市的蔬菜基本上做到当日“日清”,如果不能日清,到第二日,蔬菜的品质就会下降,商户只能降价促销,就会出现亏损。所以,鲜嫩蔬菜的市场保有量是比较低的,如果天气变化,影响了上市量的均衡,价格必然出现波动。而耐储蔬菜,市场常常保有2-3天的存量,即便是偶尔有一天上市量减少一些,对价格的影响也相对小一些。
周前期,由于降雨,市场上大白菜、圆白菜、娃娃菜、菜花、白萝卜、黄瓜、香菜、小菠菜、茴香等蔬菜的价格都有程度不同的上涨,大白菜、娃娃菜、圆白菜、茴香的价格涨幅都比较明显。大白菜、圆白菜、娃娃菜、白萝卜等属于交易量较多的大品种蔬菜,在蔬菜的加权平均价中占有较大的权重比,它们价格出现上涨,对蔬菜整体价格的拉动作用也稍微明显一些。
降雨过后,蔬菜的采收回归正常,但是菜价还是连续上涨了两天以后才逐渐出现回落,前两天短缺的蔬菜快速得到补充。
除了降雨对菜价造成短暂的波动以外,也与冷凉地区蔬菜的上市期推迟有关。冷凉地区在种植夏季蔬菜时,遭遇到低温天气过程,许多蔬菜被迫推迟了种植期,导致上市期也出现推迟。到本周,冷凉地区的豆角类蔬菜还没有形成批量上市条件,本周市场上白豆角、扁豆、豆王的价格仍然处于高位,主要原因就是前方产地的蔬菜开始退市,后续产地的蔬菜不能及时衔接,供应链衔接出现短暂的断口。实际上,冷凉地区夏季蔬菜的种植面积是扩大的,但是由于上市期推迟,使得中旬蔬菜的价格比上旬还是有些走高。不过,这种供应链衔接出现断口的现象还是暂时的,一旦冷凉地区夏季蔬菜形成批量上市条件,蔬菜的整体价格还是会有所回落的,部分蔬菜的价格会明显低于去年同期。
作者:刘通